前 些日子,李遠哲先生在全國大學校長會議演講上,力倡大學自主,就時機而言,頗有為今年大學校長聯合要求調漲學費背書的味道。自80年代以降,在社 會運動與教育改革浪潮下,我相信,大學自主的意義與精神,已普遍為人民所認可。但是,如果所謂自主只著眼於去管制,甚至是放任式的,那將會是可怕的大學自 主。

大學的社會意義

這種大學自主,首先面臨的問題即是,商業化與企業化的啃蝕。我同許多大學校長,與部份社會人士一 樣,都認 為大學是一個需要龐大資源的教育機構,此點無可否認。然而,卻有人因此推導出如此結論:大學必須有更大的自主空間,好讓學校能夠藉由漲學費等的方式,獲得 更多資源,創造出更好的學校;也對於漲學費造成窮人讀不起大學的看法,喋喋自辯地強調,「學費貸款」與「獎助學金」的制度。

問題是,這樣單 純以學校經營為主要考量的想法,嚴重地忽略了大學的社會意義。因為大學成本過高,將成本反映在學費(售價)之上,學費必然是無節制地飆漲。最後,許多學生 繳不起學費,被迫提前進入就業市場,也因為只有高中學歷,所以勞動條件與待遇都將受嚴重剝削;另一方面,選擇申請學費貸款的部份學生,為了償清款項,必須 接下許多工作,提前負債,當起學奴。大學作為階級流動場域,終將消失。更嚴重的是,兩種學生都將大量時間花在工作上,意味著必須犧牲掉同儕間人際關係,交 男友朋友的時間,求學與做人的知識追求等等。與那些足以負擔開銷的家庭之學生來說,便形成兩種對比的階級。

因此,大學自主的基礎應有其社會 意義,而這個社會意義至少包含了階級流動與學生自我認同的建立。當然,有些人會不服氣地以「教育是個人的投資」加以反駁,或著如某經濟系教授所說的「我念 書,你們付錢」等等。其實,這些言論都將社會窄化成個人參與的過程,而不是整個社會體系。如果教育是「個人」的投資,那麼就必須追問,所有的個人都可以自 我投資嗎?他們投資的多寡平等嗎?如果不是,是受到什麼因素影響?如果一項一項追問下去,就很容易發現到,一個人並不是個人式地參與社會,而必然牽絆著其 社會角色,也就是階級、年齡、性/別、族群等。所以,若不將這些跨個人的社會結構連結起來,出現如上的論調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再者,政府若不執行教育公共化,而由其自籌財源、自負盈虧,大學勢必面對到學費(售價)不足應付成本窘境。即使犧牲教學品質與踐踏人性地巧立名目,收取各式各樣「苛捐雜稅」,或進行人事精簡,以兼任教授取代專任等,對整體大學的財源也不會有多大的改善。

所以,大學只有乞求企業家的捐款,而企業家也在租稅優惠的利誘下,對於有「效益」性的科系,挹注大量資源。然而,許多人文學科卻因此長期不受青睞,各項條件皆矮了不只一截。如此下去,大學遲早成為一種商業服務,而不是求知識之所。

大學的本身意義

我 們可以再進一步釐清,所謂大學自主究竟是屬於誰的?按照目前大學的校內組織構來看,作為絕對多數的學生幾乎難以參與政策的制定過程,就算選出所謂學生代表 也只是聊備一格而已,甚至屬於學生自治的範疇,也受校方多所掣肘。因此,公共化的第二層含意,也就是大學本身的意義,當屬於與其直接關係之所有成員們(學 生、教授、職員等),所共同參與並經民主決策所形成自主之公共機構。

在這個公共機構之中,每位成員都有相同的地位。首先,依成員比例,選舉 學生、教授、職員等的代表,組成校務會議,議決校內重大政策,作為校內最高權力機關;其二,定期選舉校長作為校務的推行者,並對校務會務負責;其三,劃出 屬於學生自治與教授自治之範圍,保障學生權利與學術研究。當然,這些只是犖犖大者,與基本思考脈絡而已。

可惜的是,就我實際參與、聽聞的狀 況來說,與上述的理想相差頗遠。學校以「土皇帝」之姿倨傲鮮腆地頤指氣使,便用「課外活動指導組」以為打手,對於異議性社團進行恐嚇、打壓、分化。如此, 學生只配大喊「校長英明」,除此之外,學生根本一點也不被重視。再者,國立大學「公法人化」的趨勢,表面上大學可以因此更加獨立,事實上政府與財團間卻是 透過設立董事會,暗通款曲、暗送秋波,彼此分贓權力與利益。

大學自主?先把具體內容講清楚吧!

【台灣立報】96-08-15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i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