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賴建寰(輔大歷史系學生)
 
今年6月29號,黑水溝社前往輔大行政大樓抗議惡意調漲學費,我們為何而反?
 
對反高學費的一些質疑

有人或許想問,學生使用校園資源,基於「使用者付費」及「成本原則」不是很合理嗎?事實上,依照目前勞動力養成的方式看來,大部分的大學生將來會成為企業勞動的提供者。如果使用者付費的說法成立,那麼在整個勞動過程,獲利最大的企業不也該使用者付費?再說,使用者付費的說法,也可能導致學生負擔負起昂貴的「使用費」。例如,理工學院的學生作實驗需使用到昂貴的器材,若採取使用者付費,恐怕多數學生是無法負擔的。
 
相較起外國大學的學費,台灣不是已經很便宜了嗎?別被選擇性的訊息給騙了,因為,美國的公立大學可以容納下多數的高中畢業生,類似哈佛等昂貴的私立大學,你是不一定要去念的。反而,台灣是私立大學佔了大多數,且多數學校品質低劣,兩者的狀況是不同的。
 
好吧,就算學費真的過高,不是還有學費貸款嗎?然而,學費貸款只能暫時性解決問題,等到妳畢業之後就必須連本帶利地吐出來,使一個剛出社會的大學生,就得背上一屁股債。事實上,這樣的一種學貸措施,也只是提供了金融業者,變相地牟利(賺取利息)而已。
 
商品化的大學教育

隨著政治解嚴,在經濟上喊出「自由化」與「市場化」的口號,反應到大學教育之上,便成了削減教育補助,各校自籌經費、自負盈虧的合理化依據。然而,此種「自由化」的結果,卻使得大學變成了一間間學店,為了符合成本,甚至是賺取利潤,不惜犧牲掉教育品質與背後的教育目的。
 
商品化下的大學教育,學校開始巧立名目加收各種費用,例如,游泳費、語言實習費、電腦網路使用費、借書逾期罰金、甚至租用場地或使用設備也開始收費了。而商品化不僅提升不了學習品質,反而致使品質下降,因為「商品」首重成本,例如,學生開始必須擠在一間小小的教室裡上課;研究生成了廉價打工族;減少專任教授的聘用,以致某些系面對開課不足的窘境,而剩下的教授則需負擔大量課程,甚至還得兼職行政工作。最後商品化使得教育理念也喪失殆盡,開始辦起「產學合作」,大學淪落成企業的產品研發部;體育館開始組用給各種公司,辦起一場場的商業性活動。這是我們要的大學嗎?怎麼離研究與教學越來越遠了呢?
 
邁向公共化的大學教育

因此,我們認為,政府應成立足夠且品質好的公立大學,以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。只是,公共化不等於國家化,這種由求政府負擔經費的訴求,並非要求國家重新介入管制,而是學生、教授與家長共治。並且,公共化是一種較自由化更去管制的訴求,公共意味著存在目的不是為了營利,而是為了每種人群或個人存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lackdit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